俞氏宗祠坐落于富春江镇俞赵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27平方米。五间二进,双坡硬山顶,阴阳合瓦。一进地面低于二进0.43米,面宽17米,进深33米。门厅为七檩,明间无法判断,天井两侧过廊二柱四檩。建筑门厅楼上牛腿等木雕刻精美。今之宗祠为民国间重修,但其前后进的风格有所不同,第二进保留了一些明代建筑的构件与风格。粗大的立柱、磉磴磉板、肥厚的月梁是明代的遗物,整个二进显得简洁、稳重,自有一种威严。而重修后的一进,则是清代和民国间的风格,梁架略显单薄,讲究雕刻装饰。一进明间设一戏台,大门为排式大门,置前檐廊,廊顶为卷棚顶,6支檐柱上人物古诗牛腿保存完好。
俞氏宗祠的建造,据说与历史上的明朝大臣俞都堂有关。
俞都堂名俞谏(1455—1524),孝泉乡(今富春江镇俞赵村)人。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贯通经史。明弘治三年(1490)登进士,授山东长清知县。吏部考评,誉为“东藩第一令”。不久升任南京监察御史、河南佥事、广东副使、大理少卿、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等职;嘉靖二年(1523)执掌总都察院事,诏赠太子太保。俞谏为官20余年,由七品知县跃居一品高位,可谓仕途亨通。然而,他在任上时,正值皇帝昏庸、臣官刘谨擅权、朝政日非之时,天下流民四起造反,俞谏站在尊王忠君的立场上,南北剿抚,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两浙名贤录》称:“俞谏博古通今,才兼文武,虽古代之名将良相,亦不能超出其右。”总观俞谏一生,经学淹贯,敏达过人,刚毅敢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称得上是一位好官,而他不畏权势,与宁王作坚决斗争的精神,更是值得称道。
俞都堂巡抚江西任上时,南昌宁王朱宸濠反叛之心渐露。俞谏四次上疏揭露,因宸濠贿赂权奸,奏疏不得报,险被罢职。正德十二年(1517),俞谏应召还京。不久他便托病辞归乡里,闭门不出长达6年。据说就在这期间,他建造了俞氏宗祠。
在俞赵村,“俞都堂私造金銮殿”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传说俞都堂在家乡曾私造金銮殿,后有一位朝廷官员将此事举报给了皇上。皇帝为查清事实,暗派官员到俞赵调查真相,幸有一太监将此消息密告俞都堂。俞即暗派亲信,马不停蹄地赶到俞赵报告给他家人,仅一夜之间所有建筑拆为平地,并种上荞麦。等皇帝派来的调查人从京城赶到俞赵村时,只看到一片绿油油的麦苗。
另一传说是俞都堂在京为官,捞了不少银子。但是要把银子运回家里,一时想不出好办法。就在这时,俞都堂的赵姓亲家上京看望他。他就把赵亲家带到金銮殿,并叫他击鼓。皇上见有人击鼓,就问什么人什么事。俞都堂就上殿启奏,说是他亲家上殿击鼓要奉献白银十万。皇上听了很高兴,就当殿封他为赵十万。可赵十万发愁了,他在京城里根本就没有银子,银子都在家里。俞都堂就跟赵十万说:我这里先给你垫上,你回到家里后,再把银子还给我家吧。
就这样,俞都堂不费吹灰之力,把十万两银子运回到了老家。后来俞都堂便服回到家里,圈了土地动工造金銮殿,家中母亲问他当的什么官,俞都堂一直都没有说。俞都堂来家时,坐的船停在螺蛳库码头,桅杆上有标记,来往官员就相约来访。俞都堂把一支金批箭挂在止车门口,大小官员来到止车门见了金批箭就跪在地上。这时俞都堂在家里对母亲说,你到止车门去看一看,叫他们都起来。母亲来到止车门口,大小官员跪了一地,母亲叫他们起来。其中有一位兰溪的官,是混在当中来查俞都堂的,终于得知俞都堂造金銮殿一事,就赶紧回京启奏皇帝去了。大小官员离去之后,俞都堂感到事情不妙,就赶快把未造好的金銮殿夷为平地,并撒下荞麦种子。等到皇帝派人来察访时已经是一片荞麦了,启奏俞都堂造金銮殿的官员,受到了皇帝的惩罚。
当俞谏辞官归里后,宁王对他一直耿耿于怀,一直想置他于死地,因此就派人监视他,暗查他归里的情况,这是历史的真相。俞谏归里后曾大兴土木建造房子也是真实的,如今还有两只雕刻的石花缸保存了下来。俞谏辞官不久后,宁王果然反叛,朝廷就认为俞谏是忠臣,又重新重用。
俞氏宗祠内庄严而沉稳,在梁柱的对联里,渗透着对村民的道德指引和教诲。祠堂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版图,写着俞都堂蓄发明志苦读成才的故事,是村民教育孩子的经典范本。
俞氏宗祠于解放初期重修,2011年被列为桐庐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