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史工作
【寻访古建】振德堂:茆坪胡氏心灵栖息的港湾
发布时间:2022-10-20浏览量:531许马尔
      茆坪村口一株株樟树、苦槠树、黄连木、麻栗树参天耸立,夏天浓荫蔽日,秋时色彩斑斓,与那座白墙黑瓦的圆洞门古亭一起扼守水口。沿着古道的台阶而上,穿过亭子两道门,再经过三道圆洞门向左拐,绕过照壁,走进卵石铺就的弄堂,便进入茆坪古村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胡氏宗祠。宗祠大门框由条石砌成,石砌门梁上“胡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气宇非凡。宗祠前有一地坪,俗称明堂,四周筑有围墙。2011年,胡氏宗祠被列为桐庐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茆坪胡氏于宋理宗年间,由寿昌富塘街徙桐江卜居白云村清芬阁左侧,并于明成化年前后由宗公迁于茆坪村。

      当时胡氏振礿堂在芦茨村清芬阁左侧,茆坪胡氏离家庙相去二十里许,春秋致祭跋涉往来俱多不便,于是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另立振德堂宗祠,后于同治壬戌年(1862)重修,2003年又做过一次较大的维修。宗祠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建筑风格基本保留清代原貌。

      振德堂宗祠建筑面积570平方米,坐东朝西,北侧有文昌阁和古路亭。文昌阁原是供奉文昌帝君之地,现已改为书吧咖啡屋。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也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祇。

      宗祠大门前的一道门,人们传说是五朝门,其实这不是五朝门,因为只有“午朝门”而没有“五朝门”之说,实际上古代皇宫是三朝五门,这是《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象征着尊崇礼序。民间真要建造三朝五门,那是犯上作乱,要被官府严加查办的。
      茆坪村口的五个门洞,是“歪门邪道”补风水的一种方法,古时候在民间十分流行。因为走过仁寿桥进入村口的方位正好是西北向,也就是说本该从西北面进入的,改为从东面进入,以此来弥补祠堂正门与村口朝向的风水缺憾。
      比如祠堂大门前20多米长的照壁上,原来曾画有形象逼真的狮子,其实也与祠堂正门与村口的方向有关。因为当时建祠堂的地基所限,正门是朝西北方的,而对着正门的远处正好又有一山峰,所以要在照壁画狮子以挡住外来煞气。因为狮子是瑞兽,狮子属乾卦,居西北方,五行属金,按风水说法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因此,此处的门也好、狮子也好,均是为风水需要而设,以挡西北方之煞气。
      门楼、门罩是一幢房屋的脸面,可以有效地从侧面反映出主人的家业以及价值取向和治家理念等信息,同时更能够彰显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等。
      胡氏宗祠的大门平时并不开启,宗祠南北两边各有两门一窗,人们平时出入走东南面的边门。两旁边门和窗台上方均有门罩外挑,顶上半圆形瓦当雕有精美的图案与文字,而额坊、挂落、雀替、守御、下档、方框部位皆以浓墨描绘来替代,花板处绘有丹凤朝阳、凤舞、金鸡等图案,虽不甚奢华,但也别具风釆。
      胡氏宗祠布局规整,建筑恢宏大气,梁枋、雀替、牛腿以龙凤呈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为题材,用浮雕或线刻为表现手法,图案雕刻精美,生动传神,历经沧桑,仍留美韵。
      胡氏宗祠为三间三进四合式厅堂建筑,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粉墙黛瓦马头墙。一进为戏台,宗祠开正门时,中间为活动台板,台板掀开即为大门通道。一进明间三柱九檩,次间四柱九檩。大门后增一柱,形成双前步,目的是为搭建戏台。戏台上方双重椽,建有藻井,戏台前檐下用6.6米长的花枋,两头以过海梁荷花吊柱与前天井两侧走廊相连,走廊为单坡硬山顶。
      二进中厅,也称穿堂,地面高出一进0.28米,明间三柱七檩,前双步间置劵棚顶,次间五柱七檩。正面高悬“文安郡”匾额块,背面匾额书有“清芬余泽”四个大字。振德堂的梁架规整有矩,粗柱肥梁,其柱子采用抬梁式构架与穿斗式构架两种方式,顶端无柱的部位,抬梁式构架以斗拱架檩,而穿斗式木构架则以不落地的柱子截短骑于穿枋之上架檩。
      三进为寝殿,即为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地面高出二进0.58米,明间四柱七檩,次间五柱七檩,前后双步,内五架梁。天井两侧均为二柱三檩的单坡硬山顶走廊。金柱之间设有太师壁,太师壁上方悬挂题有“振德堂”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其匾额顶端悬有一个盒面鎏金的四方形龛盒,此为存放圣旨的龛盒,足以见证当年胡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太师壁上挂胡氏祖宗画像,画像两侧包括左右金柱挂有对联。紧挨太师壁置有长条案几、八仙桌、太师椅等家具。三进墙上挂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条幅,而高悬的那块象征茆坪精神的“振德堂”匾额,仍展现着激励胡氏后人“以德治家”“以德处世”的期望。

      祠堂南面卵石小路,巷道曲折,粉墙黛瓦,门户各立,庭院深深,与宽阔干净的前街相映衬,别有一番景致。外人置身其内,如入迷宫,很容易不知所向。

      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是茆坪村的传统时节。这一天,人们抬着三尊“菩萨老爷”在村里巡游,走过人家,穿过弄堂,然后到祠堂里坐殿,会给“菩萨老爷”演上三天三夜的戏文。茆坪村抬“老爷”是一种祈祷平安,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消灾灭病的风俗。祭祀是按着一定仪式进行的,这种希望菩萨“受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方法,恐怕也是人们把人间的通则加于了神灵的身上,并成为祭祀的一种心理动因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茆坪村艺人胡海根、胡庆祺等人,对原有板凳上置简易花灯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丰富,推出茆坪板龙,一时间成为附近各乡镇争相观看的节目。近年来,茆坪村通过挖掘、整理、开发这一独具特色的“龙文化”,使舞板龙已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一抹文化的色彩,当然也把一个村的“人心”舞到了一起。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窗口,胡氏宗祠是人们记住乡愁的地方,也是胡氏家族心灵栖息的一处港湾。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