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宗祠位于江南镇邓家村,民国三十年(1941)经本村能匠邓郎麟设计、村民自筹资金的动工首建,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建成。
宗祠坐北朝南,块石墙,木结构,双坡硬山顶,三开间,刚建成时为三进。现存宗祠占地面积415平方米,面阔15.95米,前后两进进深26.01米。一眼看去白墙黛瓦女儿墙,中门上青石门额,从右至左有阳刻楷体“邓氏宗祠”四字。祠堂内主体架构风貌清雅,雕刻工艺精湛。第一进明间用三柱七檩,明间为戏台,两次间建有厢楼作演员化妆间,舞台延伸有锣鼓厅,厢楼下为过道。为扩大戏台面积,明间前檐柱各向次间移出35厘米。戏台正面二檐柱间的花枋长达5.5米;天井卵石铺筑,两侧为二柱五檩、双坡硬山顶过廊。第二进明间用四柱九檩。2008年1月,列入桐庐县重点保护古建筑;2015年10月列入桐庐县历史建筑。2018年,时任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白访夜谈来到邓家村,提出要保护这里的古建筑后,村里组织人员对祠堂进行翻修,补齐了被盗的多个牛腿,并安排专人看护。
进祠堂,绕过戏台便是天井,两侧分别挂有祠堂建设和邓氏家谱“助洋”牌匾,“助洋”二字轻易把人带入那个用“大洋”的历史年代。走过天井就看到正厅梁上悬挂的“聚庆堂”牌匾。三个大字为落成典礼时时任桐庐县县长朱海槎亲笔题字,与戏台上“引古论今”四字遥遥相对。说起建祠堂的原因,村里人都很感慨当时村民们的凝聚力。
1940年元宵节,桐庐江南片各村落在锣鼓声中开始迎龙灯,每一支龙灯进村后绕村游行一圈,最后都会“盘祠堂”祈福。邓家村没有祠堂,送拜帖的嘟囔了句“这个村嘎怂个,盘福送元宝都没有个落脚的地方”,让现场所有赶场子闹元宵的村民们丢了面子。当时村里的“索面大王”邓某条件稍好些,当即提出,启动资金200大洋他出,一定要挣回这个脸面,在村口建一幢自己的祠堂。
祠堂建设资金全靠各家各户捐款,天井左侧墙上挂有功德牌匾,详细登记了捐款人姓名和金额。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拮据,建设人力是按照人头“供饭出丁”的,尽了村里前后近5年的物资和劳动力。
整座祠堂采用的手艺来自本村的邓郎麟。他是当时江南片最有名的木匠,18岁学成建房,所有木材全部手工取量、所有梁上和牛腿皆手工雕刻,以当时村民喜闻乐见的封神榜为主题,配以吉庆有余、花开富贵和梅兰竹菊点缀。
祠堂建成后,村里集体议事、做“大事体”都在这里。现在祠堂主要用于春节、过时节做戏,元宵迎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