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史工作
【寻访古建】爱莲堂:环溪村里一朵莲
发布时间:2022-08-23浏览量:1082孟红娟

爱莲堂位于江南镇环溪村,原为周氏先祖周敦颐的学堂,原名叫“濂溪书

”。周敦颐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他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院讲学。大哲学家朱熹去书院拜谒时,见院内有一莲池,遂挥毫题写了“爱莲堂”三个大字。以后,周氏后裔以“爱莲堂”作为本族祠堂堂号,一直沿用下来,环溪村也不例外。

周敦颐一生最爱莲花,他的品性在环溪村得到了传承。环溪“爱莲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坐北朝南,占地546平方米,五间三进,为观音兜硬山顶,依次为前厅、大堂和讲堂。堂内牛腿、斗拱等木雕装饰均经彩绘,画栋雕梁,几经修缮。

站在爱莲堂门前,抬头可见祠堂大门上方挂有“周子祠堂”匾额,刚劲有力。“门对天子一峰秀,窗含双溪两清流”,对联道出了环溪村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远处的天子岗,带着王者的霸气傲立在群山之中。据载三国时孙权祖母葬于天子岗,这一时间沉淀下来的古老历史,给环溪村带来一丝神秘的文化气息。朱红色的大门墙上挂有“廉政教育基地”和“环溪村文化礼堂”等牌子。

跨进大门,堂内一进为前厅,明间后檐下双檩均雕花,刻有丹凤朝阳等图案,栩栩如生。二进堂上高挂“爱莲堂”大匾。明间前檐的檩条,则雕以双龙戏珠、双鹿等等。这根“双龙戏珠”的雕花檀条颇为罕见,彰显了环溪先人的审美取向和建筑智慧。

一进二进之间隔着天井,其实已融为一体。堂内左右墙上分别挂着周氏图腾、周敦颐的《爱莲说》、环溪周氏世系图、造型各异的墨荷图和历代名人名言。它们无疑是爱莲堂的精髓。

周氏图腾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传说。周氏图腾刻在朱红色的墙上,显得古朴而悠远。

周敦颐的第十四代孙周维善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居环溪,至今有630多年的历史。自此,周氏一族在环溪村繁衍生息,逐渐壮大。整个村落以周子宗祠“爱莲堂”为中心,设计成一纵三横的基本格局,经过二十几代周氏族人的不懈营造,至今已有160余户1800多人的规模。如今,环溪村因清莲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样本”、全国典型,相继为2011年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2013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第一现场。2013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常委刘云山同志视察环溪,同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环溪。

右边墙上一幅幅清雅的墨荷图妆点着古老的祠堂。左边墙上陈列的一幅幅名人名言,让人感受了先贤们的谆谆教导,“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这些以“莲文化”为主题的廉政书画昭示着人们不仅要用心体会莲的美丽和纯洁,还要体会莲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尤其要以莲的品格洗涤心灵的尘埃。

爱莲堂不单属于名节高尚的先贤古人,也属于家风清正的普通百姓。二进大堂里陈列着当代环溪村党员家风家训、治家格言、环溪家规家训系列活动图片及最美家庭展图。“实爱无成见,真信须勿疑”“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和睦共处”,这些朴实的家训宛如一朵朵淡雅的莲花开在新时代的环溪村里。

三进原为寝宫,早先用来供奉周氏祖宗牌位,现为环溪村民的道德讲堂。较之外面的新楼华宇,三进堂已显得陈旧黯淡,但讲堂里白色墙壁上的村庄logo标识和“清莲环溪,秀美乡村”的主题标语让人眼睛一亮。环溪村logo的设计应用,使环溪成为杭州市最早拥有村标的村。讲堂亦为村民的议事厅,是中共杭州市拱墅区职业高级中学支部党建活动基地。堂内的柱子上悬挂着与环溪爱莲堂、安澜桥等有关的名人诗词和楹联,洋溢着别具一格的诗情和画意。  

若说爱莲堂是环溪村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位于三进堂东侧的爱莲书社则是点燃环溪村文化建设的“星星之火”。为充分发挥古祠堂的作用,村两委会于2006年在爱莲堂成立“爱莲书社”,并向村民开放。书社有藏书15000余册和一个电子阅览室,是村民学习的“大书房”。2012年爱莲书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农家书屋,2015年获杭州市“最具影响力阅读空间(乡村)大奖”,为杭州市悦学体验点。

回首古老的爱莲堂,但见它在阳光和风雨中低调地散发出莲的清香。它的清香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各类专业人士和考察团。他们有的来寻周氏先祖,有的来交流农家书屋建设,有的来感受周敦颐《爱莲说》的莲香。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罗杨称赞环溪为“中国莲文化滥觞之地”。

一拨人走了,又一拨人来了。望着络绎不绝的客人,若有呼吸,想必古老又年轻的爱莲堂也会心潮澎湃的。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