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建筑,无论以何种姿态出现,以何等辉煌标榜,总需要内在架构的支撑。搭建体内架构的,是它的柱、梁、枋、檩,被称为建筑的筋骨,是它的骨骼。在城南街道乔林村世睦堂,我见到它的筋骨时便会生发出感叹,并非它架构层次的形式,而是其筋骨的粗壮,这是木头给出的资历。
世睦堂建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早为祠堂,后村中另建祠堂,改为刑氏族厅。据查,曾为清代一官员住宅,俗称“官厅”。2011年4月28日,被桐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22平方米。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五间二进四合式单层布局。
从上写有“刑氏宗祠”门额的石条门框正门进入,明间进深三柱七檩,粗大壮实的圆木柱子首先夺人眼球,给人一种稳固敦实的胜承感。雕成多菱线条的柱顶石宽圆,莲花瓣状的柱础石叠加,双重基石的台基与柱粗有了相得益彰的契合,使木柱的站立更显大气,顶天立地。尽管台基高出地面减潮,但经不住岁月沧桑的摧残,有些木柱下端表面已袒露出霉变的蚀点,如果不是粗大壮实,也不可能从原始一直站立到今天。木柱上端,雕刻精美的雀替随柱顶起粗壮的雕梁,梁上的斗拱又顶起短梁和月梁,直上檩条。月梁宽大肥厚,檩见方形,足以证明用料的大方和考究。每根檩条的两头,都用镂空雕花的雀替装饰,连筋带骨联成整体。靠墙的一排柱子用随梁枋串连,上以雀替顶起穿梁,再以斗拱顶起月梁,接檩。紧密协调起纵横经络,粗壮的筋骨轻松担承起各路直力、横力。
前厅进深两边是过道,中间一方大天井,拾级便是大厅。年久幽熏的木雕艺术,被蒙上了一层时光折旧的积淀,因有天井阳光的折射,给现今前来审美的人们投来了通畅透明。天井井底和四周用青石板铺就,留有水道,中间一块凸起,上放一古色古香的消防水缸,称太平缸。前厅与大厅相对的天井两边,四支檐柱上的四只牛腿,栩栩如生,空灵倜傥。琴枋、斗拱顶起的四根方檩,通体缀满了雕花饰件,称为花檩,使之更浑厚,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大厅由20根圆木大柱落地,中间8根柱子,直径达50公分,称它中流砥柱也不为过。上端的大梁直径在80公分以上,大梁斗拱再拱起大梁和两边的月梁,直至雀替装饰的方檩。梁与柱以粗壮匹配相当,把厅堂的建构核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稳定了整个大厅的架构,看上去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建筑师的力学方寸真是把握到家了,站在底下就有一种安稳宁静感。临墙的12根柱子,由宽大的随梁枋连接,连贯于柱头之间,直贴梁下。梁上又由斗拱顶起月梁,窜上雀替装饰的方檩。大厅正面长宽的穿枋上悬挂着“世睦堂”的大型牌匾,两旁分别挂着“亚魁”“婺辉荻训”的匾额。大厅两边是历代为官、为民和军事、文学、绘画等领域卓有建树的先祖先贤挂像及简介。庄严肃穆,观之,让人肃然起敬。
世睦堂整个室内纯粹木质建构,不仅木材上乘,以梓树、麻栗、巨枫、香樟等硬木为主。而且木雕工艺精湛,镂琢相济,阴阳互补,梁、拱、牛腿、琴枋、雀替、山雾云等雕刻纹饰线条流畅明快、生动活泼;构件形象逼真、古朴典雅。因此,整座厅堂的上端是个木雕竞秀的艺术空间。
这么阔绰的用料,这样大度的开方,恐怕与这村名有些渊源。据刑氏宗谱记载,早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刑守道、刑士磷等率族人从湖南(当地战乱)搬迁到此居住。此地大片林木葱茏,就以乔木壮观取乔林为村名。刑守道曾任严州府守备,退后居此,希望后代与乡邻之间和睦相处,行事不要张扬。到了康熙年间,后人建祠就以此道命之为“世睦堂”。而两百年下来,代代植树造林,梓、枫、樟遍地都是,建祠的木料大可就地取材,不必远途跋涉,劳民伤财,祠中的粗壮构件应是见证。
我们现在看到的厅堂虽然保存良好,但也打满了时代烙印。1961年左右戏台被拆除了,作为仓库存放集体粮食,办过大食堂,成为老年协会活动场所,还肩负着农贸市场功能。后来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域,摆放风车、织布机、犁耙耖等农机具,为祠堂增添了农耕气息。现在是村人聚会场所、舞毛龙训练场、祠堂文化陈列展示和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
2012年和2016年,县文管办两次对世睦堂进行了维修。投入资金30余万元,翻修屋面,铺设望板和防水层;拆除后期不合理的隔断、门窗;加固梁、柱,防治虫害等。修旧如旧,原始空间格局得以恢复,通风和排水条件得到改善。